肾穿刺活检是肾脏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然而该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若穿刺失败或病理结果不理想可为患者带来风险。来自美国的 Kriegshauser 博士等人对 282 例肾穿刺活检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中的成功经验,文章发表在 2016 年第 2 期的 J Ultrasound Med 杂志上。
研究纳入的所有 282 个病例均由具有执业资格的影像科医生在超声引导下独立进行。研究者对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如身高、体重、BMI 及穿刺原因 (包括急性肾衰、慢性肾功能不全、蛋白尿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肌酐、尿素氮)、超声图像(如穿刺路径、穿刺次数及穿刺设备)等因素进行分析,以穿刺活检的病理标本质量为标准,筛选出影响肾穿刺活检成功的因素。
研究中共有 207 个病例获得质量良好的病理标本。根据统计学分析显示,提高肾穿刺活检成功率的因素包括:至少取 2 个样本、选择与皮质相切的穿刺路径即「穿刺路径位于肾皮质外 1/2~1/3 部分,且与肾包膜方向平行」、以及由富有经验的操作者进行肾穿刺活检。
研究也发现,性别、身高、体重、肾皮质厚度、穿刺原因、血肌酐水平、尿素氮等均与最终的病理标本质量无显著性差异。另外,作者也提到,该研究中有两例极高 BMI 患者取得的标本中完全没有肾小球,虽然统计学分析发现 BMI 对标本质量并无影响,但可能与纳入研究的高 BMI 患者样本量较少有关。
作者指出,由于并非所有肾脏疾病均为弥漫性分布,因此活检时取 2 个及以上样本可对比发现更多的病理改变,从而提高诊断的成功率。研究中发现,取 2 个样本所伴发的并发症与 1 个样本并无统计学差别,但前者可明显提高诊断成功率,因此作者建议穿刺过程至少应取 2 个样本。
在穿刺路径上,作者发现选择与皮质相切的路径所获得的样本能够提高诊断成功率,因为此路径所取得的标本中可获得更多的肾小球。但作者也指出,该穿刺路径对操作医生的要求较高,最好由富有经验的超声介入医生通过该路径进行穿刺,以增大诊断成功率。
除此外,该研究所用的为 18 G 穿刺针,尽管有其他研究者使用更大的穿刺针,但作者指出 18 G 穿刺针足以获得所需的样本。
作者最后指出,以上 3 个要素即取 2 个样本、经皮质相切的路径以及由富有经验的介入医生进行穿刺,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得良好的样本,即样本中有 20 个或以上的肾小球,从而提高诊断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