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间,子宫动脉血流量增加从而为胎儿提供充足的血供及营养。产后,母体子宫回归非妊娠状态,子宫动脉血流阻力升高。目前对产后子宫动脉血流变化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针对的是经阴道分娩方式而不是剖宫产,而且尚未有相关的研究比较经阴道分娩及剖宫产术后子宫动脉的变化。
来自以色列的 Baron 等人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比经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后子宫动脉血流变化的差别,从而为临床医生在产前进行相应的决策如选择分娩方式及催产素等提供更加科学的证据,其成果发表在 2016 年第 5 期的 Journal of Clinical Ultrasound 杂志上。
作者纳入从 2013 年 6 月至 2014 年 5 月在其机构分娩或者剖宫产的病例,其中有高血压病史(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出凝血障碍或者血管疾病等影响子宫动脉血流疾病者均被排除在外。常规收集患者的妊娠史、子宫动脉动力指数(PI)、分娩期至子宫动脉测量时间(如图)。
图 1 右侧子宫动脉多普勒血流频谱:图 A 为剖宫产后;图 B 为经阴道分娩后
作者共纳入 106 个病例,其中 35 例为剖宫产,71 例为经阴道分娩。剖宫产后和经阴道分娩后至子宫动脉测量时间平均为 35(26~48)和 32(25~45)小时。剖宫产及经阴道分娩子宫动脉阻力指数平均分别为 1.62 及 1.42。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后,两组患者间 P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指出,从胎儿娩出母体至子宫恢复至未妊娠状态,即所谓的「宫体复旧」时间,大约持续 6 周时间,可分为 3 个期,分别为:恢复超早期(24 小时以内),恢复早期(7 天内),恢复期(7 天至 6 周)。
该研究中,作者在恢复早期即对子宫动脉进行测量,从而反映其恢复超早期及早期的血流变化,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除此外,作者指出,分娩期间使用的药物如麦角新碱以及催产素会影响子宫动脉,从而使其 PI 值增加。不过作者指出在该研究中的病例均未受到药物的影响。另外,作者指出产后哺乳同样会增加子宫动脉阻力。
作者虽然在该研究中使用 PI 作为子宫动脉的测量参数,但作者指出该血流参数较主观,而且作者也未获取产前子宫动脉 PI 值,所以无法比较产前与产后的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的变化幅度。
最后,作者指出,无论是经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产后恢复早期子宫动脉血流的 PI 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临床在选择分娩方式上以及是否应用催产素等可以不需要考虑产后子宫动脉的血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