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有很多对心肌梗死(MI)后左室整体重构情况的研究,然而针对 MI 后左室心尖室壁瘤(LVAA)重构过程的研究却几乎没有。最近有研究应用球形指数(SI)和心尖锥形比率(ACR)等参数对 LVAA 大小进行重复测量,发现在缺血性心肌病中监测心脏局部几何形态变化时,ACR 比 SI 更敏感。
为探讨 LVAA 是否会影响左室整体几何形态以及 LVAA 大小对长期预后有何影响,来自韩国的 Jung 等学者通过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 LVAA 的 ACR 值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大 LVAA 是预测不良预后的独立因素,ACR>1.49 对不良预后具有临床预测价值,文章发表在杂志 Echocardiography 的 2016 年第 9 期。
研究对所在机构的缺血性心肌病合并 LVAA 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包括进行过系列超声心动图随访检查,即首诊时、1 个月(3~5 周)、1 年(10~14 月)、3 年(32~40 月),其中未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随访过程中因冠状动脉事件行过 PCI 、心尖切面图像不理想者被排除在外,最终纳入 70 例符合标准的病例。研究中所提及的不良结局包括以下情况:需要植入埋藏式复律除颤器的致死性心律失常,血栓性梗塞,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根据首诊时 ACR 大小将患者分为大 LVAA 组(ACR ≥ 1.5)和小 LVAA 组(ACR < 1.5)。
LV 容积和射血分数(EF)运用改良 Simpson 法获得,左室质量由胸骨旁长轴切面运用 M 型测量并除以体表面积获得。在舒张末期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 SI 和 ACR(图 1), SI 和 ACR 增大提示左室心尖正常圆锥形态失常。
图 1 为 测量 SI 和 ACR 的超声心动图简略示意图:SI 为横径(S)和长径 (L) 之比;ACR 为心尖面积(Sap)与心尖三角形面积(Sat)之比
研究发现,入选患者平均年龄为 66 岁,男性占 72.9%。所有病例均存在左前降支明显病变(管腔狭窄>70%),其中 42 例(40%)存在多支冠脉病变。70%患者(49/70)在首诊后 1 个月时进行过超声心动图检查,仅有个别患者随访过程中改变了用药,这可能会影响左室重构过程,但所占比例极少。无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
研究发现,ACR 在随访第 1 个月时明显减小,随后又增大,1 年时恢复至初诊大小,3 年时明显增大。然而,其他参数包括 LVEF、左室舒张末期/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质量指数和 SI 未发生明显改变。
随访时间中位数为 1138 天,共 26 例(37.1%)出现了不良结局,其中大 LVAA 组出现不良结局明显高于小 LVAA 组,但两组间左室壁血栓形成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在多因素 Cox 比例风险模型中,大 LVAA 和首诊 LVEF 是不良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发现,大 LVAA 组的整体无事件生存率明显低于小 LVAA 组。基于作者的 ROC 曲线分析,ACR > 1.49 提示不良事件发生率会增加(敏感性 76.9%, 特异性 54.5%, 曲线下面积 0.630)。
作者认为,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 LVAA 进行系列研究随访简单实用。出乎意料的是,对随访结果分析表明左室整体重构并不明显。
作者指出,本研究揭示了整个随访过程中 LVAA 大小变化(先减小后增大),与以往研究相比较,本研究中 LVAA 的这种变化可能与研究设计上的差异有关。
本研究还发现,大 LVAAs 导致死亡率增加,但与左室壁血栓形成并不相关。虽然 LVAA 是左室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但其他机制,包括心内膜损伤和高凝状态均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本研究有以下局限性:首先这是一个回顾性研究,会导致病例基本资料的不一致性;第二,传统二维超声心动图对远场(心尖部)识别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本研究中,作者排除了图像不理想病例,并且当血栓显示不清楚时行超声心动图造影检查;第三,用 ACR> 1.49 来预测不良结局比较温和(敏感性 77%,特异性 55%),这提示该参数不是预测不良结局的唯一影响因素;但是在临床上用 LVAA 大小来预测不良结局经济实惠。第四,作者没有进行应变测量;最后,本研究样本数量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