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方法,其检查时机通常在孕中期的 18~22 周。然而,在晚孕期时也仍可进行此项检查,但目前晚孕期胎儿超声心动图的资料较为缺乏。美国的 Tague 学者等人对一组 40 例正常胎儿进行了晚孕期超声心动图的研究,发现并总结了正常晚孕期胎儿超声心动图的一些常见表现,文章发表于 2017 年第 12 期的 J Ultrasound Med 上。
研究所纳入了超声提示胎心结构完全正常的 40 例胎儿,每例胎儿均在孕 34 周前后进行 1 次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内容包括:(1)四腔心切面上,于舒张末期测量左右心房的后壁至房室瓣环以及心房游离壁至房间隔中部之间的距离(图 1);(2)三血管-气管切面观察动脉导管及主动脉峡部,并于收缩期分别测量两者内径;(3)经 CDFI 及频谱多普勒方法观察并评估房室瓣的返流情况,观察有无房间隔膨出瘤(图 2),并对有关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图 1 孕 37 周胎儿的四腔心切面。于舒张末期测量心房径线,即从心房后壁测至房室瓣环及心房游离壁测至房间隔中部,星号示卵圆孔
图 2 孕 35 周胎儿的四腔心切面,可见房间隔原发隔膨出瘤,星号示卵圆孔
研究显示,三尖瓣环均值为:孕 34 周前为 0.88 cm(0.66-1.2 cm),孕 34 周后为 1.28 cm(0.95-1.5 cm),二尖瓣环的均值为:孕 34 周前为 0.8 cm(0.63-1.0 cm),孕 34 周后为 1.09 cm(0.92-1.3 cm),三尖瓣瓣环与二尖瓣瓣环径的比值随孕周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1)。
孕 34 周前,胎儿的左右心房大小相似,但孕 34 周后,70% 的胎儿右心房大于左心房。右心房后壁至三尖瓣环与左心房后壁至二尖瓣环之比为 0.97(孕 34 周前)及 1.05(孕 34 周后),右心房游离壁至房间隔与左心房游离壁至房间隔之比为 1.03(孕 34 周前)及 1.28(孕 34 周后)。左右心房的两项测值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孕 24 周时,动脉导管及主动脉峡部在汇入降主动脉时的内径之比为 1.11。孕 36 周时,此比值为 1.04,二者之比随孕周的增加而降低,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CDFI 显示动脉导管及主动脉峡部存在舒张期前向血流信号,其发生率在动脉导管为 2.5%(孕 34 周前)及 52.5%(孕 34 周后),在主动脉峡部为 5%(孕 34 周前)及 67%(孕 34 周后),二者的发生率均随孕周的增加而增加。晚孕期时,33% 的动脉导管存在逐渐变窄现象(图 3)。
图 3 孕 35 周胎儿三血管切面显示动脉导管(DA)在汇入降主动脉时逐渐变窄
该研究还发现,孕 34 周前,37.5% 的胎儿可发现房间隔原发隔膨出瘤,即原发隔突出至左心房的中部或更多,而孕 34 周后,该比例升至 80%。右心房与左心房之比随孕周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可预测房间隔原发隔膨出瘤,但无统计学意义,只有通过孕周可预测房间隔原发隔膨出瘤。
孕 34 周前,35% 的胎儿可见微量或少量三尖瓣返流,而孕 34 周后达 80% 。作者指出,三尖瓣微量返流指虽然彩色多普勒显示返流信号,但是不能显示其频谱,少量返流则指此返流频谱并未占据全收缩期。
作者指出,本研究表明,正常胎儿在晚孕期时经常可见二三尖瓣及左右心房发育不均衡等现象,这极可能为晚孕期胎心的正常生理性改变,甚至可认为是胎儿分娩之前的一种过渡性表现,因而无论孕妇还是医生,均无需过度担心预后不良。但是作者也指出,本研究所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如本研究系单中心的前膽性研究,研究样本的数量有限,且未收集胎儿产后的超声心动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