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偶发瘤:小于 1 cm 时无需随访

2016-04-22 11:20 来源:丁香园 作者:谭米肖
字体大小
- | +

随超声技术的提高,肾脏偶发瘤的检出率逐渐增高。由于人群中肾癌的患病率较高,很多学者认为应对肾脏偶发瘤做进一步检查定性。然而,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 ≤ 1 cm 的肾脏偶发瘤为肾癌的可能性低,无必要进一步检查。为此,来自美国的 Malak 教授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文章发表在 2016  年第 2 期的 J Ultrasound Med  杂志上。

作者对 2001 年至 2009 年在其中心进行超声检查并发现肾脏有异常回声肿块或占位性病灶的 13600 例患者进行了筛选。排除标准包括:(1)超声表现符合典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者;(2)年龄<18 岁者 ;(3)既往怀疑恶性肿块病史、癌症病史或结节性硬化病史;(4)一侧肾脏超过 3 个肿块样回声或两侧肾脏共超过 4 个肿块样回声;(5)病灶形态呈斑点状、线型,纵横比> 0.5;(6)病灶产生闪烁伪影、可疑声影,考虑钙化或结石;(7)病灶不能测出其所有长径、前后径、横径;(8)病灶最大径线值超过 1 cm;(9)病灶实质回声比例<50%,病灶 50% 位于肾脏皮质之外。

符合者还需满足以下两点之一:(1)5 年后再次做了腹部超声、CT或 MRI 检查;(2)已做 CT 或 MRI,能对病灶予以定性。最终共有 111 位患者的 120 例病灶纳入研究。

研究中将 120 例病灶分为两组:证明性研究组与稳定性研究组。证明性研究组共 54 例,均已经 MRI 或 CT 定性病灶,其中 47 例诊断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 例为肾盏憩室或囊肿,2 例为结石或局部钙化。这 54 例中,有 28 例病灶 5 年后复查显示其具有稳定性(最大径线增大< 2 mm)。稳定研究组共 66 例,即不做 CT 或 MRI 检查,仅于 5 年后复查超声,平均超声检查间隔时间为 7.4 年,66 例病灶均稳定。

1.bmp
图 1  左侧及中间声像图分别为纵切面及横切面,显示位于右肾的小肾脏血管平滑肌瘤(箭头),右侧为同一病灶的 CT 图像,CT 值-35

2.bmp
图 2 患者女,85 岁,急性肾功能衰竭。左侧声像图显示位于右肾(白色弧线勾勒部分)下极的 9 mm 回声病灶(箭头)。右侧为 10 日后同一病灶 CT 图,证实为不强化的囊肿伴牛奶样钙化

目前普遍认为,若 5 年内肿瘤未见明显生长,则可认其为良性。该项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超声发现的< 1 cm 的肾脏偶然瘤,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均为良性,并很可能是肾脏血管平滑肌瘤,无需随访处理。

作者认为,对于<1 cm 的肾脏偶发瘤,若符合上述筛选标准,则可不予以进一步处理,从而可减少不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高瑞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